第三部分 永放光芒
为执行中央的指示,红七军主力转战桂、湘、粤、赣四省边,行程七千多里,历时九个多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多重围、追、堵、截,历经百余次大小战斗,胜利到达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师,人数由出发时的七千余人锐减至两千余人。同时,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二十一师,在快速完成组建后,先后开展了三次反“围剿”战斗,付出巨大的牺牲,保持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直到1949年12月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西全境。百色起义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不忘初心,百折不挠,持续奋战,走向胜利的壮丽凯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永放光芒”的业绩。
会师朱毛
1930年10月2日,红七军在恩隆县平马镇经正书院召开前委会议,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传达中央指示,要求红七军北上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城市。会议决定执行中央的命令,离开右江地区北上。图为平马会议旧址。
1930年10月4日,红七军军部、第二纵队、第四纵队在奉议县田州镇东北巴房(地名)举行出发誓师大会。随后,绕道百色、凌云,向河池进军。图为田州镇巴房。
1930年10月下旬,邓小平、邓拔奇和韦拔群率领第三纵队从东兰出发,由东兰安篓渡口渡过红水河前往河池整编北上。图为东兰县安篓渡口。
1930年11月初,红七军一、二、三、四纵队和红八军第一纵队到达河池县城。11月8日,红七军在河池整编为第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全军7000多人。图为河池整编旧址(今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三里亭)。
1930年11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凤仪小学召开,决定执行中央攻打城市的命令,改选红七军前委,邓小平为前委书记。图为红七军军部、红七军前委驻地旧址。
红七军北上江西会合中央红军路线图
1931年1月2日,红七军在全州县关岳庙召开前委会议。会议接受邓小平、张云逸等放弃攻打城市计划的主张,到粤北建立根据地并相机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会后,邓拔奇、陈豪人赴上海向中央汇报红七军情况,红七军由前委书记邓小平指挥。图为全州会议场景。
1931年1月27日,红七军到达广东省乳源县梅花圩,决定以此为中心,建立粤北革命根据地。2月3日凌晨,粤军邓辉部三个装备精良的主力团来袭,红七军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同仇敌忾,奋力应战,共消灭粤军1000多人,红七军伤亡700多人。图为血战梅花岭战斗场景。
1931年7月13日,红七军到达江西兴国县城,受到兴国军民上万人的热烈欢迎。图为欢迎盛况。
1931年4月底,红七军在江西永新县禾川小学举行了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今后的任务是配合中央红军,为粉碎蒋介石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巩固和扩大湘赣根据地而斗争。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红七军前委。这次会议对红七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图为江西永新县禾川小学。
1931年7月20日,红七军到达江西于都县桥头镇与红三军团会师。图为桥头镇。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叶坪举行,红七军张云逸、姜茂生等代表全军将士参加大会,张云逸、韦拔群当选为执行委员。图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为了表彰红七军转战七千里的光荣业绩和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屡立战功,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红七军“转战千里”锦旗。红七军从右江地区出发,历时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转战7000多里,经过百余次大小战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胜利会师“朱毛红军”。此后,红七军被编入红三军团红五师,正式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红七军7000里“小长征”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罕见的壮举,证明红七军是一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钢铁军队。图为“转战千里”锦旗。
红七军英雄足迹
红七军英雄足迹红七军半数以上是壮族工农子弟,他们秉承了壮族人民尚武、善战、敢战的民族秉赋,加之有党的理想信念和组织纪律的感召和凝聚,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将领和指战员,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硬仗、特别能连续作战作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享誉大江南北,为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战功。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突破湘江时与桂军发生激战,由原红七军改编的红五师指战员参加了这次战斗。图为湘江战斗遗址。
1935年2月,中央红军第三军团攻占贵州遵义娄山关,打通贵州到四川的路线,由原红七军改编的红十三团指战员参加了娄山关战斗。图为娄山关。
1937年4月20日,张云逸与部分红七军干部在延安枣园合影。前排左起:卢永克、张震球、李干辉;后排左起:云广英、陈英、莫文骅、张云逸、□□□、□□□、冼恒汉。
1937年5月,张文彬(左)、张云逸(中)、叶季壮在西安七贤庄红军联络处。
1939年11月初,八路军一二○师和晋察冀部队在河北省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进行伏击围歼战,歼敌1500余人,击毙日本侵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原红七军指战员所在部队参加了这次战斗。图为黄土岭战斗成果展览会。
1945年3月,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与在延安的原红七军部分指战员合影。第一排左起:谢扶民、袁任远、陈漫远、雷经天、李天佑、谭余保、叶季壮、黄雨山、韦权。第二排左起:黄志勇、卢绍武、冼恒汉、邓发、彭德怀、朱德、陈毅、云广英、□□□。第三排左起:罗东、乐少华、黄超、朱庆祥、卢永克、韦祖珍、覃延年、□□□、钟夫翔、黄玉祥、卢冠东。第三排右起:陆秀轩、黄征、莫文骅、□□□、吴西、文年生、许凤翔、□□□、阮平、李来明、黄道充。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大会。图为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1948年12月,华北野战军司令部遵照中央军委的决定。发起平津战役,首先打下新保安。前称为红七军的26团、32团参加了新保安战斗,全歼傅作义的“王牌”35军。图为26团二营登上城头,攻入城内。
1949年1月,全军整编。3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191师572团。随后,即随主力挺进大西北。4月,一同投入解放太原战役。图为572团攻占太原红沟机场,缴获敌机一架。
1951年2月16、18日,第572团先后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图为572团跨过鸭绿江情景。
1951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切接见志愿军观礼代表团。后排右五为驻守丹东的第五七二团一等功臣张选。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红一师部队组建的“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65735部队步兵二营前身是工农红军第七军的一部分,在土地战争时期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北岳地区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转战晋察冀绥热陕甘宁8省,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国后驻守丹东至今。
1949年10月1日,红七军后续部队一九九师组成12个阅兵方队,代表全军陆军光荣地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图为一九九师官兵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通过天安门。
红七军后续部队五七二团团歌
红七军将士及后续部队参加过的主要战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富宁暴动(朱鹤云)——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七村九弄地区
2.朋口战役(李天佑、欧致富、黄惠良)——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
3.芹山遭遇战(李天佑)——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木芹山
4.高虎脑战役(李天佑、卢绍武)——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
5.血战湘江(张云逸、李天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
6.强渡乌江(张云逸、韦国清、吴西)——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江界河镇
7.智取遵义城(张云逸、韦国清)——贵州省遵义市
8.抢占娄山关(李天佑、韦杰、覃应机、欧致富)——贵州省遵义市
9.四渡赤水(张云逸、李天佑、韦杰、欧致富、黄新友)——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交界之赤水河
10.铁鸡岭战斗(姜茂生)——福建省龙岩市中甲村
11.巧渡金沙江(张云逸、李天佑、吴西)——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
12.强渡大渡河(阮平)——四川省越西县)
13.忠堡大捷(覃国翰)——湖北省恩施市咸丰县忠堡镇
14.突破腊子口(李天佑、欧致富、阮平)——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
15.直罗镇战役(李天佑、卢绍武、欧致富、阮平)——陕西省延安市富县直罗镇
16.山城堡战役(李天佑、韦杰、阮平、黄惠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山城堡村
17.红一、二方面军会师(阮平)——甘肃省静宁县兴隆镇
抗日战争时期
1.平型关战斗(陈漫远、李天佑、黄惠良、覃士冕等)——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2.广阳伏击战(李天佑)——山西省阳泉市广阳地区
3.香城固伏击战(韦杰)——河北省邯郸市邱县
4.黄土岭战斗——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三岔口、黄土岭地区
5.半塔保卫战(张云逸、黄一平)——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
6.双沟镇、季子圩战斗(覃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
7.百团大战(韦杰、吴西、欧致富、黄新友、覃国翰、阮平)——冀察全境,晋绥大部分领域,热南地区
8.黄桥决战(姜茂生)——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盐城新四军总部保卫战(姜茂生)——江苏省盐城市
10.大桥集战斗(朱鹤云)——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11.黄崖洞(原黄烟洞)保卫战(欧致富)——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12.奔袭长治飞机场(黄新友)——山西省长治市
13.朱家岗战斗(韦国清)——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14.山子头战役(韦国清、张震球)——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
15.收复利津城战斗(袁也烈)——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
16.安阳战役(韦杰、黄新友)——河南省安阳市
17.攻克无为、襄安两城(覃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
解放战争时期
1.归绥、包头战役(冼恒汉、阮平)——内蒙古自治区绥东、绥南广大地区
2.邯郸战役(韦杰、卢绍武)——河北省邯郸市
3.卓资山保卫战(冼恒汉)——内蒙古自治区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
4.四战四平(李天佑、黄一平)——吉林省四平市
5.解放德州战斗(袁也烈)——山东省德州市
6.鲁南战役(姜茂生)——山东省南部
7.白塔埠战役(韦国清)——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
8.汤阴战斗(韦杰)——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9.孟良崮战役(韦国清、朱鹤云)——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
10.杨家杖子战斗(欧致富)——辽宁省葫芦岛市
11.伏牛山东麓战役(黄新友)——河南省西部伏牛山以东地区
12.宜川战役(冼恒汉)——陕西省宜川县
13.睢杞战役(姜茂生)——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开封市杞县
14.辽沈战役(李天佑、莫文骅、欧致富、黄一平、黄超)——辽宁省、吉林省
15.济南战役(雷经天、覃健、姜茂生、张震球)——山东省济南市
16.清风店战役(阮平)——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
17.解放石家庄战役(阮平)——河北省石家庄市
18.太原战役(陈漫远、韦杰、阮平)——山西省太原市
19.塔山阻击战(莫文骅)——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
20.淮海战役(张云逸、韦国清、雷经天、覃健、朱鹤云、姜茂生、袁也烈、张震球、李干辉)——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中心,东起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至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起临城(今山东省枣庄薛城区),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21.平津战役(李天佑、莫文骅、欧致富、覃国翰、李志明、黄超、阮平)——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22.渡江战役(张云逸、韦国清、李天佑、覃健、朱鹤云、欧致富、张震球、李干辉、谢扶民)——长江中下游
23.扶郿战役(陈漫远、韦杰、冼恒汉、阮平)——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郿县
24.兰州战役(阮平)——甘肃省兰州市
25.解放银川(阮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26.解放福州、厦门(韦国清)——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
27.秦岭战役(韦杰)——秦岭川陕公路沿线
28.解放长沙(覃国翰)——湖南省长沙市
29.解放西宁(冼恒汉)——青海省西宁市
30.衡宝战役(韦祖珍、卢绍武)——湖南省衡阳市、宝庆(今邵阳市)地区
31.解放井冈山(欧致富)——江西省井冈山市
32.解放广州(黄一平)——广东省广州市
33.解放广西(张云逸、莫文骅、韦祖珍、卢绍武、黄一平、覃国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柳州市、南宁市、百色市等
34.解放榕江(卢绍武)——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
35.解放成都(韦杰)——四川省成都市广西剿匪(张云逸、李天佑、覃国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
援越和抗美援朝时期
1.边界战役(韦国清)——中越边境
2.长津湖战役(覃健)——朝鲜
3.红河中游战役(韦国清、朱鹤云)——越南
4.东北战役(朱鹤云)——越南
5.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韦杰、覃健,阮平)——朝鲜
6.开城保卫战(阮平)——朝鲜
7.宁平战役(韦国清)——越南
8.和平战役(韦国清)——越南
9.西北战役(韦国清)——越南
10.上寮战役(韦国清)——越南、老挝
11.奠边府战役(韦国清)——越南
坚持斗争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远征后,韦拔群带领70多名战士留在右江根据地,于1931年1月正式成立红七军二十一师,下辖4个团,共3000多人。图为二十一师编制表。
1931年1月上旬,红七军二十一师成立大会在恩隆县七里区乙圩召开,宣布红二十一师主要干部名单。图为红七军二十一师成立大会遗址(今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乙圩村)。
1929年,韦拔群使用过的手摇铃。
1931年,红七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陆浩仁使用过的马灯。
1931年1月,桂军、民团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七军二十一师在根据地采取坚壁清野、外线游击、内线扰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开展游击战争,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斗胜利。图为根据地军民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示意图。
1931年1月上旬,桂军、民团武装“进剿”奉议县百育苏区。驮岂乡赤卫队与桂军民团激战两天一夜,因寡不敌众而退到村里炮楼继续抵抗。桂军民团将炮楼和民房烧掉,赤卫队和群众158人被杀害,全村有30户灭绝。图为驮岂炮楼遗址。
1931年3月,二十一师师部及中共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迁至地势险要的西山弄索屯办公。图为1931年二十一师师部旧址。
1931年11月,桂军对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右江独立师党委决定转入地下,采用各种游击战术抵抗桂军的进攻,最后打破了桂军的“围剿”。图为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围剿”示意图。
1931年1月,国民党桂军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凤山县党政机关干部和红军一个连及恒里乡群众370多人撤到恒里岩坚持斗争。1931年11月23日,第二次“围剿”发动后,敌人向恒里岩发动疯狂进攻,坚守恒里岩8个月之久的军民奋力抵抗,最后因弹尽粮绝,与敌人展开肉搏血战,370多军民全部被杀害。图为恒里岩惨案场景。
1932年9月,桂军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5000多敌人向巴暮地区红军发动大规模进攻。面对10多倍敌人的进攻,400多名红军指战员和赤卫队员分5道防线英勇抗击。在各防地之间失去联系后,红军黔桂边区独立团二营80多名战士,在营政治指导员蓝志仁率领下,退守天峨县甘孟山,与进犯之敌激战三昼夜,最后弹石俱尽,只剩下16名战士。他们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向敌人猛扑过去,抱住敌人,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图为甘孟魂雕塑。
韦拔群(1894—1932)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袖、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广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副主任委员、中共红七军前委委员、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纵队长、二十一师(后改称右江独立师)师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布告》(第1号)公布张云逸、韦拔群等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布告》。
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在东兰县西山香刷洞被叛徒韦昂杀害。图为香刷洞。
陈洪涛(1905—1932)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七军二十一师政委兼党委书记。他于1932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身陷囹圄,面对长期软硬兼施和严刑拷打,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同年12月在百色英勇就义。
1932年12月上旬,陈洪涛在恩隆县燕洞乡伏坡村(今属巴马县)因叛徒出卖被捕。他面对桂军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于12月22日在百色英勇就义。图为陈洪涛就义处(今百色市森林公园)。
夺取胜利
1933年起,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建立了右江下游、右江上游、滇桂边、黔桂边等几个游击区。到1937年底,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达28个县,人口180万,拥有赤卫军4100人。是南方十多个游击根据地之一。
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后,黄举平率部分党员干部在黔桂边坚持活动,建立赤色游击队和革命委员会。图为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旧址。
右江根据地丧失后,在右江下游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的红军指战员,在果德县一个秘密的无名山洞里坚持斗争。他们在岩壁上书写《国际歌》歌词,鼓舞斗志。建国后,群众把这个山洞起名为黎明洞。
1934年7月,黄松坚由右江下游转移到云南省富州县(今富宁县)七村九弄地区,同年12月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边区革命委员会、边区劳农会、边区劳农游击队,建立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游击根据地。图为七村九弄一角。
1947年9月5日,中共右江地委领导了万冈起义,桂西人民解放军东万支队1000多人攻占了万冈县城,成立万冈县临时民主政府。图为万冈起义旧址(今巴马县城)。
1947年9月7日,中共靖(西)镇(边)区工委在靖西、镇边(今那坡)领导了平孟起义,攻占平孟街。图为平孟起义旧址天池坳。
1947年9月18日,中共果德中心县委领导了果德起义。图为果德起义旧址(今平果县城)。
1949年12月18日,滇桂黔边纵队领导人庄田张子斋、区镇等与四野第38军第151师首长在百色举行会师大会的主席台。
1949年12月5日,百色解放,《新华电讯》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
1949年12月5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五一师从田阳县田州镇向百色进军,消灭和俘虏守城敌军,百色解放,从此开启新的历史阶段。图为油画《百色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