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85年的右江民族博物馆坐落在广西百色市后龙山顶。博物馆建筑面积4261.8平方米,主楼采用壮族古典廊院重檐的建筑形式,独具民族风格。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文物,设有8个展厅,展出面积1507平方米,展品400多件(套)。2001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和“民族民俗文化陈列”是右江民族博物馆的两大陈列内容。历史文化陈列的主要内容包括百色从8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乡土历史。它反映了自远古以来百色的文明发展进程。
馆内陈列的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石核、石片、尖状器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印迹。手斧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击的重型工具,体现了人的行为能力和原始技术水平,是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经中美专家联合研究测定,它有80万年的历史。这一结果将亚洲出土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改变了过去“亚洲人类进化远远落后于非洲和欧洲”的说法。“百色手斧”重新打造亚洲文明,其研究成果被中国科技部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当年在百色一带活动的早期智人已经具备了现代人的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锛、网坠、研磨器、石铲,在制作工艺上的改进,标志着百色人类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句町国是百色境内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馆内所展出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是青铜器。精美的铜鼓、铜编钟、铜钺、铜棺残片表明,当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骆越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制铜冶炼技术。
明代土司岑瑛的墓址在平果县旧城镇,正统十二年(1447年),岑瑛创立了右江土司统治地区最早的学宫培养人才。从那时起,右江壮族地区才产生了第一代的举人、秀才。
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的岑氏家族在清代出了许多重要大臣。岑毓英官至云贵总督。1882年,他率兵抗击法军,大扬中国人的声威。岑春煊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他镇压过农民起义。清王朝垮台后,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晚年反对蒋介石独裁,并资助3万元给十九路军抗日。其中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桂西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流传着亘古流芳的英雄故事。
土司时期的首领侬智高率领壮族民众反抗封建压迫,揭竿而起。
58岁的瓦氏夫人在明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率6000多名壮族兵勇从桂西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
1856年2月,为维护民族尊严,西林知县张鸣凤处死了强奸民妇、欺压百姓的法国传教士马赖及其信徒,这就是名震中外的“西林教案”,从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人把布洛陀视为自己的创世始祖。在唐代,壮族人根据汉字结构创立了这种方块壮字,即“土俗字”,这些山歌、情歌、《布洛陀经诗》就是用“土俗字”抄录的。
纺织、扎染、刺绣是壮族的传统工艺。壮锦出现在汉代以前。靖西的壮锦曾在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获银奖。利用扎染工艺做出的土布既结实又暖和。
在刺绣工艺中,壮族的绣球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每年农历三月的“歌圩”,是壮族人民的盛会。
壮剧则是古老的壮民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广西的南、北路壮剧均诞生于百色。
《评王券牒》详尽地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和迁徙史。在百色,瑶族是一个游耕民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的服饰文化独具一格,在汉王古籍中就有过记载。
在百色世居的苗族有白苗、红头苗、扁苗、栽姜苗、清水苗、花苗6个支系。
蜡染和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骄傲。“跳坡节”是苗家的苗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举行,他们把一年所积聚的欢乐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祷都在“跳坡节”上释放出来。
彝族的“火把节”和“跳弓节”颇具特色。在百色,“火把节”主要流行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彝族地区,活动以点燃火把而得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一般持续三天,期间举行唱歌、斗羊、摔跤、打磨秋等娱乐活动。“跳弓节”是百色那坡县彝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九前后举行,持续三天,它是彝族人民为缅怀保卫家园的祖先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这一天,男女老少身穿民族服装,围着一丛金竹,敲鼓吹奏五笙,众人手拉手,欢快地跳起“跳弓舞”。
仡佬族的音乐久负盛名,最著名的是“八仙”音乐,因由八种乐器,八人合奏而得名,其声有如天籁。
右江民族博物馆是百色世居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和睦相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右江大地的明天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