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夏,年仅19岁的余少杰受党组织委派到右江地区开展建党活动。同年8月,右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恩奉特支成立,时有党员8人,余少杰任特支书记,其余七人分别为:严敏、滕德甫、滕煊甫、滕静夫、刘伟谋、梁乃武、李正儒。
后来,他们先后为革命牺牲,平均年龄只有33岁,而余少杰牺牲时年仅21岁。
马克思主义在右江地区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右江地区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是东兰县的韦拔群和百色广西省立第五中学的进步知识分子。
韦拔群,1916年到贵州参加护国军,后入贵州讲武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后接触到《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撰写文章抨击时弊,并多次化名“愤不平”把《新青年》等刊物寄给东兰友人,使马列主义开始在东兰传播。1920年10月,韦拔群离开重庆到广州,参加了孙中山支持的、由马君武主持的“改造广西同志会”。1921年9月,韦拔群回到东兰,召集进步青年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并到群众中作宣传,号召群众起来“实行社会革命”。1922年10月,韦拔群在东兰召集东兰、凤山、百色、恩隆等县革命青年百多人结盟,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拥护俄国革命等口号。1923年,韦拔群发动东兰农民开展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5年初,韦拔群、陈伯民到广州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有机会听到共产党人的报告,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农运方针,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4月回到东兰发动农民运动,宣传革命理论。
韦拔群
在百色,广西省立第五中学的爱国学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正义斗争。1924年春,国民党左派人士雷天壮出任五中校长,先后聘任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任教,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初,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贵县人杨柳溪到五中任教,他把共产党人创办的《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带到学校,交给当时的学生黄永达、滕煊甫、黄绍谦等传阅,并组织学生利用周会演说等形式传播,使马列主义思想在学生中产生了影响。后来这些学生有不少成为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骨干。
广西省立第五中学(今百色中学)礼堂
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农民运动的兴起,为共产党组织在右江地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右江地区党组织的建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右江地区的传播和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兴起,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民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与农民革命运动的实际结合起来,需要通过建立共产党地方组织来实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理,无产阶级政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是以工人运动发展作为社会基础。没有产业工人阶级的右江地区,缺乏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渠道并不畅通,缺乏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所以,即使右江地区是广西甚至全国农民运动发达的地区,也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帮助下,由一批具有知识的进步人士发起组织的。中共百色地方组织,也是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由外来党员培养吸收本地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进步人士入党而建立起来的。
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建立并派党员到右江地区活动
1925年10月至12月,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中共梧州支部和梧州地委先后建立。随后派出一批党员干部到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开展农运和组建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工作。1926年夏,中共南宁地委成立,书记陈勉恕。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南宁地委“兼摄省委”职权,负责管辖南宁党组织和左右江地区的建党工作。同年夏,党组织派共产党员余少杰到右江地区领导农民运动,同时开展建党工作。不久,又派共产党员严敏到右江地区和余少杰一起活动。
余少杰是第一位到右江地区活动的中共党员。他是广东省鹤山县人,1924年12月考取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1925 年10月参加东征战斗,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中共广东区委调他到广西南宁工作,在刚成立的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组织部任秘书。同年春,范石生部队奉令讨伐云南军阀唐继尧时,在桂滇边受挫,1.5万人的军队只剩下4000余人,被迫退到右江一带,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急需补充人员。周恩来根据广西党组织的建议,趁范石生军急于重新组建之机,指示当时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科长的王德三,派云南籍共产党员王西平以及在广西工作的余少杰等8人,到第十六军任职,由余少杰负责领导右江地区革命斗争和建党工作。1926年夏,余少杰到右江地区的恩隆县。7月,严敏也到恩隆县平马,与余少杰一起开展建党工作。
余少杰
严敏是广东省新会县人,广东大学毕业,1925 年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毕业后,曾考取苏联留学,由于国民党右派的阻挠未能赴苏学习,1926 年春夏间到南宁工作。
严敏
培养吸收右江地区有文化知识的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余少杰到右江地区后,极为重视农民运动,及时与奉议、恩隆等县农运领导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余少杰精明能干,会说右江沿岸通用的白话(广州话),与群众关系很好,得到范石生的信任和重用,常授权由其出面处理大小事情。余少杰利用在军部工作的有利条件,大力支持和开展当地的农民运动,积极培养农运骨干和进步青年学生。
余少杰以恩隆县进步青年滕德甫所在的林逢乡明德小学为中心,通过滕德甫的同学关系,召集一批知识青年一起阅读《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书刊,学习革命道理,探讨工农革命之路。严敏到右江地区后,与余少杰一起以奉议、恩隆为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骨干,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秋夏间,余少杰在恩隆县的林逢,严敏在奉议县的仑圩、甫圩,抓紧培养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并先后吸收滕德甫、滕煊甫、滕静夫、刘伟谋、梁乃武、李正儒等6人入党,发展百色籍第一批党员。
滕德甫,壮族,广西恩隆县林凤人,1900年4月出生,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在林逢乡明德小学任教,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田南临时特委委员、中共恩隆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4月牺牲。
滕德甫
滕煊甫,壮族,广西恩隆县林凤人,1909年出生,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恩隆县农民协会委员、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4月牺牲。
滕煊甫
滕静夫,又名何尚刚,壮族,广西恩隆县林凤人,1904 年出生,就读于广西省立第五中学,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恩隆县特支书记、右江特委委员、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团政治部主任、中共滇黔桂边区委员会书记兼边区革命游击队政委,1949年牺牲。
滕静夫
刘伟谋,又名刘俊田,壮族,广西恩隆县人,1896年出生,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恩隆县农民协会主席、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2月牺牲。
刘伟谋
梁乃武,又名张宪,壮族,广西恩隆县林凤人,1890年出生,田南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委员、思果中心县委委员、东兰中心县委常委、右江上游中心县委委员、那马中心县委委员,1939年12月牺牲。
梁乃武
李正儒,又名李恒珍,壮族,广西奉议县仑圩村(今属田东县)人,1893年出生,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委员、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右江苏维埃政府秘书、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4月牺牲。
李正儒
百色早期党员全部是壮族,其中滕德甫、滕煊甫、滕静夫、刘伟谋、李正儒是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并在乡村任小学教师,梁乃武是田南师范学校毕业,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百色早期党员的阶级构成和社会地位,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了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发展地方党员后,余少杰在农民运动发达的恩隆、奉议县建立中共百色地方组织。
1926年8月,余少杰在恩隆县然定乡百审村召开恩隆、奉议两县党员会议,成立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亦称田南支部 ),余少杰任特支书记,时有党员8人。特支隶属中共南宁地委领导。
特支成立后,在外地入党的陆炳堂、韦义光、韦如山等回到右江地区工作,成立林凤党小组。同时,陈洪涛、陈勉恕、陈鼓涛等党员回东兰县工作,严敏赴东兰工作,成立中共东兰支部。到1926年底,恩奉特支下辖东兰支部和林凤小组,共有党员16人。
中共恩奉特支的建立,使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得以在中共组织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