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黄文秀爱读书,而且精选读经典好书。其中有两本书,她反复地研读,成为她的床头枕边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她找寻到青春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
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当然还有一个语言关。知青首先遇到的障碍是语言交流上的困难。陕北的口音很重,知青刚来的时候,语言跟农民不通。他就学老百姓的语言,学会陕北方言,这样才能方便沟通交流了!慢慢地,其他知青就学着说当地的方言,与社员交流起来就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了。
这些方法,对初来乍到的文秀,如及时雨般地为她指点迷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秀的日记里,我们也看到文秀刚到百坭村时,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就是这本书给了她信心和方法。她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如何闯“五关”的方法用于实践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给了文秀响亮的青春答案,她找到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她决心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同时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所以,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西行漫记》
图片来源:网络
重读《西行漫记》,文秀开启“心中的长征”
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加上国民党宣传工具的诽谤、丑化,无论是国统区百姓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都被严重歪曲。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国统区和国际社会如实地报道了被严重污名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
斯诺通过仔细的实地采访后,发现“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就像斯诺在《西行漫记》序言中说的那样:“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斯诺得出结论:“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勇气和毅力,征服了种种困难。
文秀从书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长征精神”一度是黄文秀的精神动力。她把扶贫之路看作“心中的新长征”,刚上任时,她发现百坭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散在不同的山头,对不熟悉地形的她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非常困难。她在日记里写道:“但我没有失去信心,想起了那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在同事印象中,她常常这样自我勉励,也激励队友。
2019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恰好满一年,她发现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也恰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拍下来发了条朋友圈:
“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